3天接了5家裝修公司電話 “我這壓根就沒打算裝修,這裝修電話一個接一個跟著來!”說這話的是劉女士,從年前開始,她就不斷接到裝修公司打來的電話,說要給她裝修房子。 “我是從明清街上買了一套房子,準備給兒子結婚用,不過今年5月份才能住進去,可我從來沒跟裝修公司的人打過交道。”劉女士告訴記者,3天的時間她就接到了5家裝修公司打來的電話,“有的問我什么時候開始裝修,可以給我出設計圖紙。還有的說裝修的時候找他們,買材料能打折。” 幾種填寫資料途徑成隱患 帶著劉女士的疑問,今天,記者走訪了城區幾家裝修公司,“確定來我們公司裝修的客戶需要登記包括姓名、電話、家庭住址在內的資料,而這些資料都是保密的,絕不會泄露。”華光路一家裝修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而對于是否從別處得來剛買新房業主的資料,他聲稱并無此事。 而家住綠衫園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從買房到入住,簽字的地方比較多,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疏漏。”李先生是2007年買的房,“買房的時候,跟售樓處要簽字;辦貸款在銀行要簽字;購買家具和材料,送貨的時候要簽字……每一種途徑都有可能成為泄露自己手機號碼的關鍵所在。” 最好簽訂“防泄密”合同 由此可以看出,裝修公司得到剛買新房的業主電話似乎有很多途徑。針對這種情況,山東柳泉律師事務所邵紅梅律師進行了分析,“現在不光是購房,很多行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邵律師舉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有時候很多外地的經銷商給我打電話,問我需不需要法律方面的書籍,我問他們怎么知道我電話的,他們說網上、還有些宣傳欄上就有,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資料怎么上去的。” 有些行業獲取個人信息的渠道很多,個人很難確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比如孕婦會在生產之前參加一些產前班或者是孕媽媽之類的活動,在登記信息時很有可能就會泄露。同樣,購房者在購房之前參加看房活動,在登記資料時也可能被‘出賣’。”但同時邵律師又說,目前針對這種情況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市民一定要注意。“比如在購房簽訂合同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加上信息泄露這一條,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