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貿易委員會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瓷磚產品再次啟動反傾銷日落復審調查。韓調查機關于2006年對本案原審調查作出終裁,決定征收2.76%至13.33%不等的反傾銷稅;2011年7月進行第一次復審,決定維持上述反傾銷措施。本案中國企業涉案金額為5866萬美元。 這是韓國第二次發起的對華瓷磚“反傾銷”,也是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征收臨時性關稅之后,中國陶瓷出口再次遭遇的重量級打擊。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瓷磚進入韓國市場的總量約為2981萬平米,銷售額為1.4億美元;2010年為58.2萬噸,銷售額為1.47億美元。目前韓國本地約有7成的瓷磚產自中國,其中90%用于建筑工程。 稅率上漲,陶企齊喊冤 2005年,韓國首次發起對華瓷磚“反傾銷”調查,期限為5年;今年初,韓國啟動對華瓷磚的日落復審,初裁稅率為9.14%-29.41%不等,加權平均稅率為16.07%,期限為3年。 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此次韓國對華反傾銷的初裁結果中,一些知名陶瓷品牌或貿易公司,如新中源、百陶、薩米克、亞細亞、HCC、和美、雙喜、浩宏、朗高、南海輕工進出口有限公司等都被征收29.41%的高稅率,而東鵬、雅士高夫、鷹牌、唯美、簡一、博德、嘉駿、宏宇等陶企也被征收10.31%至18.21%不等的較高稅率。而反觀五年前韓國第一次對華反傾銷的終裁結果,當時被調查的十多家企業,包括浩宏、鷹牌、宏陶、新中源、百陶等,分別被課以2.76%至7.49%不等的較低關稅。 兩份結果對比下來,被征收高稅率的不僅企業明顯增加,部分兩次均有參與調查的企業,如百陶、新中源、浩宏等稅率上漲3至10倍不等。 “事實上,2005年以后,我們出口到韓國的份額就不斷減少了,現在大概占總量的3%不到。以600毫米×600毫米規格的高端產品為主,單價在7美元以上,并且刻意與韓國當地的瓷磚種類錯位經營,價格也平均高出2~3美元左右。”在英國上市的佛山企業———亞洲陶瓷CEO蒲鼎新告訴記者,2005年第一次遭遇韓國反傾銷后,由于積極應訴,旗下的路易·華倫天奴、百陶等品牌被征收7.49%的單獨稅率。從2009年底開始,企業便為日落復審作準備,聘請了律師準備材料,結果卻被課以29.41%的高稅率。 同樣被征收高稅率的知名陶企亞細亞陶瓷相關負責人廖丹也表示,2006年企業部分品牌被征收了約13%的單獨關稅,而此次卻被征收了29.41%的高稅率。“目前我們的出口單價約為9美元,如果因稅率增高而提高單價,估計韓國的經銷商也會接受不了。” 征收高稅,中韓企業同受損 初裁結果出臺后,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便立刻收集企業情況并發函至韓國貿易委員會,陳述中方的觀點。該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表示,根據協會的調查發現,韓國本地生產的瓷磚主要為小規格的內墻磚,而中國出口的瓷磚則主要為大中規格的瓷磚,也就是說中國瓷磚并未對韓國瓷磚造成損害。其次,中國瓷磚的單價也高于當地的瓷磚,也就是說不存在傾銷。再者,此次部分積極應訴的、出口量較多、在國內頗有知名度的企業,此次反而被征收了遠高于加權平均稅率的稅率,“這個結果并未能讓人信服”。 而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韓國建筑商則表示,此次“反傾銷”,不僅讓中國企業受損,對韓國本地的經銷商、建筑商乃至普通消費者也有不利的影響。“目前韓國當地9成建筑工程所用的瓷磚都為中國制造,一旦征收如此高的稅率,必將大大影響中國瓷磚的進口量。成本上升、工程延期,也就在所難免了。而到了最后,韓國消費者只能為高稅率埋單。如此一來就成了‘多輸’的結果。” 最后一戰,力爭降低或撤訴 然而,此次“反傾銷”還沒有塵埃落定。據HCC陶瓷相關負責人介紹,韓國貿易委員會將于7月中旬公布終裁結果,但如果在7月7日前中國企業繼續積極申辯,則還有望希望獲得較低稅率甚至成功讓韓方撤訴。佛山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吳煥亮認為,一方面企業團結應對,一方面協會牽頭與韓國貿易會交涉,“還是有機會得到讓人滿意的結果”。 借船出海,對抗“反傾銷”潮 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瓷磚相繼遭遇到韓國、歐盟、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反傾銷調查。有報道指出,目前中國瓷磚的兩大新出口市場———北美、南美或將步歐盟、韓國的后塵,提起對華瓷磚“反傾銷”的調查。 “企業目前正通過在外國設廠或合并外國企業的方式,來規避‘反傾銷’風險。”積極應訴歐盟和韓國“反傾銷”的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長陳彥斌表示,這種“借船出海”的方式目前越來越受企業認可。例如中國企業在越南設廠,把原材料、工人、設備都運到當地,雖然成本會提高,但由于當地出口的稅率較低,因而更利于陶企出口。“此外,走高端、創新路線,對等建立信息情報,是中國陶瓷對抗“反傾銷”潮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