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6000元 吊頂縮水維權難 家里要進行新裝修,柳州市民陳女士經朋友介紹,通過微信認識了在西環路從事建材經營的一名老板。聽朋友說,該老板信譽不錯。她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訂購了吊頂、柜子等物品,并向該老板的私人賬戶支付了6000元。 施工時,陳女士才發現說好的9毫米厚吊頂板,變成了5毫米。施工“縮水”近一半,于是她向該老板討說法。老板稱,此前他已經與陳談妥,按照她出的價格,吊頂只能做5毫米厚,并稱陳當時也表示同意了。 雙方爭執不下,陳找到了雙生分局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所投訴。執法人員稱,調查發現,陳與建材經營部并未簽訂相關合同。如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們也很難判定。此外,陳是向經營部老板私人賬戶轉款,即使有轉賬記錄,但沒有任何票據,也很難判定這是他們之間的其他私人交易還是家裝款項。 各種證據缺乏,陳最后只有自認倒霉。 付包工頭2萬元 沒有合約損失慘 與陳女士一樣,黎女士也碰到了裝修帶來的“坑爹事”。不一樣的是,黎栽在了“包工頭”手上。 黎找了一個包工隊進行新家裝修。與包工頭口頭談妥相關事宜后,包工頭帶著她到新風建材市場選衛浴等物品。來到一個門面,包工頭就拉著她往里走,介紹各種物品如數家珍,感覺建材門面就是他自己開的一樣。 選好了產品品牌、定好數量后,經營部的老板開了一個單據。隨后,包工頭說,其他麻煩事黎女士都不用管,他與老板商議即可。 幾天后,包工頭向黎索要了2萬元,說是給建材商的材料費。黎立即進行了支付。接下來的時間,包工頭遲遲不打電話說開工時間。黎主動聯系,才知包工頭已去了外地。 感覺自己被騙,黎來到新風市場,找到門面老板索回材料款,老板稱開單后他并沒有收到任何款項。再打包工頭的電話,已無法撥通。 執法人員稱,黎對包工頭底細不清楚,雙方沒有簽訂裝修協議,也沒有付款憑證。如今,包工頭又聯系不上,他們想調解也無法入手。 書面合同是維權重要依據雙生分局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所相關負責人稱,每年裝修黃金季,他們接到不少糾紛投訴。工商也提醒市民,裝修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簽訂紙質合同。口頭承諾,對方反悔維權難,一定要簽訂書面合同或相關紙質協議。 2.明細要約定清楚。合同中,對產品的大小、規格、價格等進行詳細約定。注意約定對方的違約責任。 3.轉款要對公。付款轉到“某公司”或“某經營部”的對公賬號,不要轉到私人賬戶。避免產生糾紛,有理說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