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工程,公司倒打一耙不認賬 老趙做水電暖這一行已經22年了,前年從單位退休后,自己就掛靠在幾家裝修公司,掙點零花錢。去年剛“下海”時,老趙的收入還挺可觀:“一個月最少也能掙2000多塊。”但到了今年,老趙卻發現這市場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簡單,“我開始覺著,自己攪進了一個渾水里。”老趙的表情很是迷茫。 剛開始,老趙在跟第一家裝修公司干活時,公司給的活兒不大,但賬結得挺痛快,“一把一摟,只要是個活兒就是三五百塊的工錢,錢來的很快,我就覺著跟著公司干挺好。”慢慢的,公司開始給老趙安排一些大工地的活兒,一個工程下來,少說也是三四千元的工錢,老趙一看這活兒值當做,就一心一意給人好好干。 活兒干完了,該結賬了吧?誰知道公司卻一拖再拖,半年后,項目經理一拍桌子,沖老趙喊:“你干的都是什么活兒?”緊接著開始一項項跟老趙算,這兒沒電,那兒漏水,最后總結一句:“就這么個破手藝,你還有臉跟我要錢?”老趙是一肚子委屈,“我這50多歲的人了,這輩子也沒干過熊人的活兒,怎么能這么說俺?” 到另一家裝修公司干活兒前,老趙提出要跟公司簽合同,項目經理倒是真跟他簽了個合同。干完活兒,老趙開始要工錢,但是公司卻告訴他,“項目經理不干了,你當初怎么跟他訂的我們不知道,這個合同在我們這兒也不算數,你要錢,就還得找這個經理要。”經理人都不知道哪兒去了,合同跟沒簽一樣,自己上哪兒要錢去?遍找經理無門后,老趙是徹底被裝修公司傷透了心,自己走上街頭,開始專門接零活兒。 4個人“試手”貼墻,一間房下來分文未賺 在三馬路,和大家聊起自己的遭遇,老趙才發現,原來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真不少,除了自己經歷的這些,還有一些更可恨的貓膩。老趙給記者找來一個吳姓瓦工師傅,“你聽聽他的事兒,咱想都想不到。” 吳師傅告訴記者,一次,一個包工頭過來找瓦工,給的價錢很高,到了顧客家里,包工頭給他一面墻,讓他貼磚試試看。吳師傅仔仔細細地貼,但貼完了,包工頭卻說,“你這活兒不行,貼的一點不直溜,不能用你。”一分錢也不給,就讓吳師傅走人。錢要不回來,吳師傅憋了一肚子火。幾天后,跟同行聊起這個,大家才發現,原來這個包工頭竟然連續找了4個人,用同樣的手段找人干了一間房的活兒,一分錢也沒花。 同樣是水電暖工的王師傅也有自己的遭遇,他在做一個工程時,把前半部分的暖氣、插座、燈全部安裝完畢后,等到收尾了,包工頭卻讓他去做別的活兒,等工程結束結賬時,包工頭就挑這也是毛病,王師傅問他既然不好,“為什么不找我維修時”,包工頭又說電話打不通聯系不上人。 沒有勞動合同,裝修工人權益難保障 時間久了,老趙和一些手藝不錯的同行開始組成一些小圈子,接的都是熟人推薦的活兒,誰有活兒大家一起干,錢一起分,這樣起碼保證不會壓錢。即使是接了大工程,老趙也開始跟包工頭簽合同,要干活,得先支付80%的頭期工錢。 “這一行我雖然自己下海干的時間不久,但從今年8月開始,我就一直有個想法,開個小公司,最起碼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但要把想法變成現實,老趙卻覺得非常難:“第一個,雖然是公司,但怎么才能保障自己的員工利益不被包工頭侵犯?第二個,活兒的質量問題,干好了好說,但是就算我這樣干這一行20多年的,也會出個小毛病,萬一碰見個手藝不行的,把顧客家里淹了的,咱賠都賠不起。” 老趙坦言,這一行,多數沒有勞動合同,“沒有合同就意味著一切都得聽天由命,但是即使你想簽合同,也沒有公司與你簽,畢竟干這一行的在煙臺有上千人,你不接,也會有別人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