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遠清新產業園叫停事件使陶瓷企業產業轉移受挫集中浮出水面。此前,資金短缺、配套不完善等的影響,在用地這個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最大、最根本問題上一下顯得弱小了許多。沒有用地,一切都無從談起。但是即使那些已經成功進駐新基地的企業,資金、人才、配套、環保、原材料等重重困難仍然困擾著轉移企業。 對于陶瓷產業轉移,業界多數人認為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主要指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大型陶瓷企業主動在外設生產線,可謂“擴張”;后期則是政府明確表示哪些企業需要轉移出去,哪些企業可以留下來,是政策驅動下的“遷移”。無論是自愿外遷還是在政策驅動下進行產業轉移,陶瓷企業都面臨著不少外遷的困難和挫折。 土地由松轉緊兩類企業兩種心態 新轉移企業很無奈 清遠清新產業轉移園被叫停,一批面臨產業轉移的企業遭到當頭一棒。 “工業園由佛山、清遠兩地政府牽頭,眾多領導都曾到工業園視察,這無疑讓企業都很有信心,”一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多數陶瓷企業防范風險意識比較薄弱,才會陷入被動尷尬局 面。”一些承接產業轉移的產區,在最初給企業非常優惠的政策,甚至把土地證交到企業手中。有的土地使用甚至違規操作,未批先征(未批先用、先征后批)事后再補辦手續,不但給國土資源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樣也給簽約而不能入駐的企業帶來了巨大損失。 “基本土建也需要半年時間,即使現在找到地方投建,還要走報批等程序,要在今年11月投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匯亞陶瓷在清新云龍工業園計劃投入8條生產線,董事長冼明寬非常憤怒與無奈:“禪城區相關部門下了通知限制我們10月31日前必須停工,將企業轉移到云龍工業園。現在可好,云龍工業園不讓進,原廠址限時不讓生產,這不是把我們企業往死里逼嘛!”。 行業人士透露,像匯亞這樣的企業短期內只能另擇生產基地或者與其他企業合作才能保證產能。佛山陶瓷協會會長戴一民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說,土地問題是政策關,不是企業能夠解決的。 早期擴張企業心態從容 對于那些早在2006年前就外遷擴張的企業而言,現在正是逐步享受外遷成果的時候,他們的遠見也得到了業界的肯定,“早下手為強,晚下手遭殃”這句話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在淄博建廠的東鵬如此,在高安、佛山三水建廠的新中源也是如此,這些企業免過了這一場“劫難”,也贏得了轉移后搶占市場的先機。如新中源在全國各地已經建成十個生產基地,新明珠佛山三水、肇慶祿步、江西高安生產基地已經相當成熟,江西新明珠產品在當地市場幾乎占據半壁江山,東鵬在山東、江西、湖南的生產基地也已經非常完善,這些早期進行產業擴張的企業如今在三四級市場上更是占據上風。新明珠集團一副總認為,企業產業轉移要量力而行,真心求發展。 新產區配套不完善 企業只有坐等解決 很多產區在招商時都向企業承諾,基礎設施方面給予提供“五通一平”、“六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等建設,其中“通”指通路、通煤、通水、通電(高壓線)、通氣(天然氣)、通通訊線路、通有線電視;“平”即指保證交給企業的土地是平整的。而企業進駐園區后通常都會遇到配套設施跟不上建設需要的情況。 基礎配套是所有企業在產業轉移之初都面臨的一個問題。蒙娜麗莎萬杏波笑言,剛在清遠建生產線的時候,水電不足,甚至連打樁機的輪胎都被偷了,后來政府采取了強硬措施,項目才能順利進行。 景德鎮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伍宇新介紹,企業剛開始投入產生的時候,經常出現停電。“政府各個部門努力配合已經把22萬伏變電站完成,現在開始給企業輸送工業用電,我們也準備使用這個變電站輸送的電力了。在水電方面成本,與佛山相比可能減少 20%-30%。”為了保障陶瓷物流的暢通,現在景德鎮市政府也努力在聯合九江市市政府,從景德鎮到九江港口的高速公路收費進行減半。同時推動鐵海聯運、鐵路聯運等。 據了解,作為最受關注的老產區新基地,目前高安基地水、電、氣的用能已逐漸跟上企業需求。 新產區環保壓力不減 企業呼吁環保放首位 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背景下,佛山開始產業轉移,而承接佛山產業轉移的各個新產區,在實現規模生產后,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佛山?這成為行業人士擔憂的問題。 據悉,2008年,進駐高安的企業比較擔心環保問題會使工業園項目夭折,但這兩年企業逐漸對這個問題放心了,因為產區將實現集中供氣,集中處理污水等。據廣東歐雅陶瓷市場部經理楊曉斌介紹,有些新產區環保設備比佛山還好,環保基礎高,企業都是按照國家清潔生產標準甚至大大低于國家標準進行生產的。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帆認為“雖然有少數企業注重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但多數企業還是意識不強。”在清遠也有一些居民反映“現在家鄉的空氣明顯變差了”。 東鵬陶瓷董事長何新明近日也表示,只有將環保放在首位才能可持續發展,產業轉移不僅僅是簡單地把生產設備、生產線搬過去,而是要引進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進行低碳生產。 專業人才戀巢不愿離開佛山企業寄望產區創造更好條件 最初新中源進入四川夾江時,遭遇到同其它前期往外擴張生產的陶瓷企業一樣的難題:人才短缺。“特別是管理層的短缺,很多人不愿意去四川,畢竟在佛山已經很習慣了。” 據新明珠陶瓷某副總透露,該企業轉移之初,人才儲備速度難以跟上企業的轉移發展速度;金意陶在景德鎮生產初期,高級管理人才也出現“用人難”問題。據本報記者調查了解,佛山產區普通員工工資為1500元/月,而景德鎮生產員工工資也在1300-1500元/月。 “佛山營銷、技術型人才到江西,待遇至少要高1/3,即便是這樣,很多人還是不愿意離開佛山。”一陶瓷行業資深人士介紹,陶瓷行業優秀人才大多集中在佛山,很多人都已經在佛山安家落戶,導致新產區人才使用不足,這也是眾多產業轉移企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而在淄博陶瓷產業轉移中,企業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新產區生活配套也有待完善。 產能擴張致原材料吃緊 廣東地區擁有優質拋光磚所需的粘土,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黃希然介紹,“這也是很多拋光磚企業選擇在佛山周邊建生產線的原因之一。”景德鎮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伍宇新介紹,自投入生產以來,優質粘瓷土、色釉料都是從廣東采購,當地及周邊城市原料雖然豐富,但比較復雜,必須采購外地優質粘瓷土配制才符合技術標準。但優質粘土的儲量也是有限的。 而外遷企業近兩年新上生產線,產能急劇擴張,這也意味著對原材料的消耗在急速擴大。有資料顯示,瓷都景德鎮的高嶺土可開采量已經不足100萬噸。其他產區原材料開采過度也成行業擔憂的問題。除此之外,煤、氣、電將進一步緊缺。日前,廣東省電力部門預測,二季度將出現電力電量“雙缺”局面。 |